□潘祖德
家鄉雪景
春節乃中華民族傳統喜慶之日,亦為一年四季的起始點。古往今來,百姓追求祥和安寧,家人團圓其樂融融,節假空閑探親訪友。近年新冠疫情,阻隔了探親路,沖淡了歲首情?!巴谩贝簭吞K,一切秒變,東進西出,南來北往,萬眾返鄉喜氣盈門,短暫聚別心留余香。
孩子收益,一次美美的研學旅行
春節合影
家住王家畈鎮橫沖村的老劉家,今年算是過了一個熱鬧年。兩個兒子分別攜妻帶女回家,一家八口開開心心相處了十來天。
三年前,定居上海的兒子兩家,常常是輪值或錯峰回鄉的:有時約定兄回弟不回,有時弟回兄不回;即便一同回家,也會相約先后。理由簡單,兩家人多,盡量避免忽然返鄉給家中老人添麻煩。
近年,疫情阻隔了孩子們回家的行程。每逢除夕、春節,留守家鄉的二老,除了烤火、做吃的、看電視,其他時間就是惦記遠在他鄉的兒孫們,團年飯上桌,視頻連線自然也沒什么好滋味。
時隔三四年,疫情防控的主動權交給民眾,老劉家小輩終于迎來回家團圓的日子。其時,最開心的要數一大一小倆孫女了。
上次回家過年,大孫女涵涵12歲,小孫女萌萌才6歲。幾年過去,大寶已上高中,小寶也念四年級了。入鄉隨俗,倆孫寶和爺爺奶奶親熱得不得了,匯報學習成績,暢談都市生活,掏心的話語說不盡。聚焦老家鄉村,過境的高速路,門前的清水河,靚麗的時尚農居,美麗的群山秀水,深深吸引著孩子們。他們怎么也沒想到,短短幾年間宜都老家的變化有這么快、這么大!
返鄉次日晨,屋后叢林的小鳥嘰嘰喳喳叫個不停。小姐妹興奮地早早起床。奶奶在柴火爐上熱熟了老面饅頭,還備有綠豆菜、雞蛋湯。早餐后,由父母陪同,小姐妹跟隨爺爺徒步參觀村景。
村貌新景
這是一個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坪谷。丘陵地帶,山不算高,一條不寬敞的小溪流蜿蜒淌過。民居自然分布兩岸,筆直而便捷的省道、經絡似的鄉村公路巧妙組合貫通內外,新修的村委會辦公樓、黨員群眾活動中心也坐落在這里,花園式場景路景令人心曠神怡。
遠道回鄉的小客人,興致盎然奔向廣場,瀏覽各類宣傳展牌,拍攝有趣的建筑景觀,還登上健身器材體驗,自帶籃球投籃鍛煉。爺爺告訴她們,有了活動場所,村民不會窩在家里娛樂;天晴的傍晚,廣場上音樂響起,不少人自發到這里跳舞,奶奶就是其中一員。
村委會西側不遠處,一高達三米用鵝卵石砌成的塘堤,加上醒目的紅磚圍欄吸引了姐妹倆。走近細看,塘里池水清澈,臺階直達底部,為周邊多個農戶用水提供方便。孩子們印象中的“臭水堰”,已蝶變成一道美麗的“便民塘”。原來,這是鄉村振興中,不少企事業單位自發參與的“共同締造”改建項目之一。據了解,這個村近年獲得外援資金近20萬元。
花圃大棚
為讓村民增收致富,村里還鼓勵發展花草產業,孩子們走進河邊的花圃基地,繼續參觀生態農業發展產業園。
走進花圃大棚,金屬網隔離數層。擺上去的鮮花,赤橙黃綠青藍紫加上純凈的白色,應有盡有。一缽缽花開正艷,溫室里芳香爆棚。孩子們感覺不到這里的冬冷,仿佛置身于春的世界。
家宴待親
轉眼到了除夕,奶奶烹飪出大量美食?;叵霂啄昵?,有奶奶陪伴在上海,姐妹倆品嘗家鄉味是常事。這些年疫情隔離,奶奶留守老家,鮮香的味道只能在夢中的小餐桌相見。饞出口水的情景,正應《余香》中的那句歌詞:“思念需要時間,慢慢調養……”
學做苕圓子
這次回來,進廚房學藝是姐妹倆擬設的必修課。過年了,奶奶決定教她們先學做苕圓子??臼斓募t薯,摻和面粉,加水調勻成泥狀。雖然簡單,奶奶也教得認真,包括孫女倆在灶前的站位都有明確要求,因為鍋里有滾沸的油。一切準備就緒,從苕丸怎么搓圓,怎么下鍋,油炸成幾分熟樣后撈出,奶奶都一一傳授給她們。
在一天勝似一天的興奮與好奇中,小姐妹獲取了大量信息,掌握了不少的生活技巧。返程前姐姐表示,回家過年幾天,學到了高中課本外的社會實踐知識;妹妹在筆記上深情寫道:美好的行程總是短暫,留給自己的收獲卻已無法用語言描述。
兒女收益,一次暖暖的孝親敬老
百善孝為先。家住枝城鎮六里沖村的老楊家,算得上一戶孝親敬老的模范家庭。四世同堂,兒孫到齊十四口,一大家人真不簡單。
老楊家樓房位居偏僻的石林口,房前屋后的菜地都是多年壘成的石坎。外面的人進山,瞧見這里怪石嶙峋、雜樹叢生,感覺風光無限,形成美好的初始印象??缮宰魍A?,細心察看,又會發現一連串問題:日常風大,冬天很冷;地貌漏水,土地易旱;石頭遍布,農活艱辛。
說的沒錯,相比沿江平原,這里是閉塞的山地;相比經濟發達的城郊地段,這里是并不富裕的邊遠村。困則思變。要想增收,農田經營不能丟,家庭經濟是抓手,兒女創業向外走。外面的世界精彩,兒女三家出去闖蕩;四個老年人堅守鄉村,種地、養豬、喂雞,有時就近做點采茶之類的季節性副業,能掙點額外收入。
三個兒女,對楊家來說基本是“客人”,平時養家糊口、孩兒上學都在外面。留守后方的老人中,老爺老太都是八十多歲高齡。兒女們辛苦,有的在遠方創業,一般要國慶、春節“小長假”才能抽身回家。好在附近城區還住有女兒,家遇突發事件可臨時召回處理;這幾年老人生病就醫,就多虧她們照顧,親友們有口皆碑。
老楊家最期盼的是孩子們回家過年。鄉間老俗話“人多好種田,人少好過年”。老楊家有傳教,過年都要回來,人越齊整越好。太老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“叫花子也有個年”。
久而久之,老楊家的兒女自然尊崇家里習俗,返鄉過年成為他們的家風。兩年前,即便疫情防控出行困難,遠道回家卻沒法返回的兒子,一時面臨創業困境虧損嚴重??伤詿o怨無悔,認為回鄉陪老人過年是王道,新冠偷襲純屬意外,市場損失有望挽回。
今年春節,時逢暖冬,疫情緩解,兒女們倍加珍惜回家孝敬老人的時光。除了帶回小寶貝和節日禮品,關愛老人的生活與健康,成為他們的重點行動。四季需要的柴禾,能減輕老人體力的農具,還有豆漿機之類操作簡便的家用電器,都是小輩們過年期間置辦的。
農戶硬柴
日常,家里取暖、做飯、喂養牲畜,都離不開柴火爐灶。老人夜里睡眠淺,有時睡不著索性起床烤火,這樣一年下來就要用大量木柴。春節前后做硬柴,是兒女們不能回避的大事,也是特別累人的體力活。從巖石縫里放倒雜樹,再一根根扛回來鋸成短筒。要方便爐灶生火,粗筒木還不行,得改劈小塊。到了年關,兒女們加上大孫子都會上陣,柴屋、巷壁、板樓,凡空著的地方都會齊刷刷碼上劈柴。
好不容易陪老人幾天。春節居家,兒女們分工合作、各盡所能,能幫廚的腰系圍裙直接換下父母,能上網的手把手教會老人網購、刷抖音。孫寶們也陪伴祖輩打開微信視頻,同遠方親戚聊天互動。
照顧老人
孝親愛老重細節、見行動,體現出新時代文明家庭的基本內涵。老楊家的后生,正是踐行文明家風的佼佼者,物質保障、精神食糧、科技信息,無不彰顯新生代接力養老的可持續力量。
長輩收益,一次甜甜的親情守望
“從前過年缺年貨,不缺年味兒;如今相反,過年不缺年貨,缺年味兒?!苯洕蛔?,交通便利,村容村貌美如畫的紅花套鎮某村,兩位年邁的大爺正在路邊散步,交流一通后無奈地得出結論。
其中一位張姓大爺思考深刻,他覺得人出生到這個世界,孕育、養育自己的爹媽,無疑是最親、最好、最貼心的;可現實社會有不少人覺得,生你的和你生的人才是最親,除此之外都算利益關系,兄弟姐妹也不例外。有利用價值可親,無利用價值誰也不去管誰。
另一位姓郭的老人,他以春節所見的事實,進一步驗證張爺的論題。他介紹,自己隨老二生活,老伴隨幺兒生活。兩老健康,平時還能勞動,跟兒們喂有年豬,還養土雞。老大有一對兒女,都已成家立業在外地工作,情況也并不差。近幾年,不知怎的,每年春節老大只叫我們倆老參加團年,而兩個小兒子也似乎不搭理他們一家。春節后,孫輩們更不用說,各奔東西也就沒什么來往了。
老人的觀點不無道理,所謂“年味”很大程度指的是親情關系。父母在,逢年過節有所往來;父母離世,兄弟姐妹互不走動。延伸到表親關系,甚至幾年不曾見上一面,禮尚往來更是無從談起。據此推測,一旦老一輩都已過去,眾多親情的確會不復存在。
郭家的二位老人,雖為自家后人的發展進步而欣慰,卻也為萌生不正常的“斷親”現象而深感憂慮和不安。他們明白,現在的親情缺失,不是簡單的貧富差距問題,而是社會責任、傳統文化和價值取向的認識缺失,是值得全社會關注的現象。
當然,眼下也有越來越多的家庭意識到,春節走訪拜年,拉家常、品美食、話未來,可力阻“斷親”現象蔓延。
一位受訪老人稱,自家兒子曾經兩年沒回家過年,但每逢春節必須給“叔子伯爺”拜年。今年春節回家,兒子提議設宴款待眾親,正月間還逐戶走親訪友,除了兩三家沒來得及吃飯,其余大多進戶就餐,饋贈禮品,深受親友夸贊。兒子感激地說,平時自己不在家,多虧親友們友好相處,鄰里守望,對自家老人幫助太多!
中華文明數千年,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家族團結、家庭和睦。先民創設傳統節日,其初衷應有防范“六親不認”乃至“斷親亂族”的惡象發生之意。如此看來,春節當屬其中的朝圣拜祖之節。
但凡相聚,終有離散;但愿相聚不再短暫,離別不再意外。
作者簡介
潘祖德,湖北宜都人。湖北省學校文化研究會會員,宜昌市作家協會、市民間文藝家協會、市散文學會會員,宜都市故事學會副主席。勤于思考、樂于練筆、安于口碑,摯愛美麗鄉村、感悟百姓生活,嘗試筆觸育人;作品散見報刊網媒。